“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的素养概述

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作为核心素养一个重要的方面,强调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动性不是学生自发产生的,需要依靠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其背后有着强大科学理论支撑。主动学习通常定义为任何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教学方法。简而言之,主动学习要求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并积极思考他们在做什么。主动学习与“传统”教学模式形成鲜明对比,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接受专家的知识。主动学习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并在任何学科中执行。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写作、交流、解决问题或反思为中心的大中小型活动,来提升主动学习的能力。

主动学习者的最显著特征是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学习(Self-Regulated Learning),包含自我计划、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三个基本要素。自我计划是对自己的未来进行有目的的规划。只有通过自我计划才能使行为有目标、有组织、有效率。自我监控就是管好自己,是学生为了保证学习的成功而在进行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学习活动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自觉的计划、监察、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过程。自我评价是指能够通过学习回顾、练习题或评测工具来对自己进行评价,包括基于学习目标的自我评价、基于学生过去经历的内部评价和基于同伴学习状况的相对评价。

近年来,“主动学习”在大学课堂中变得越来越普遍。学者们对该主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许多研究都支持主动学习对教学和学生学习有积极的影响。 例如,主动学习能够提升学生学业成绩、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善学习态度等。

方法与技巧

1.  针对学生个体练习的主动学习策略

因为这些策略是针对学生个体,它们可以很容易实施,且不打断课堂节奏。这些策略可以有效的向任课教师反馈学生对课程的理解程度及记忆程度。一些策略(尤其第34个)是特别设计旨在鼓励学生探索自己的态度及价值观。一些策略(尤其是第4-6个)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课程及课本的记忆度。

(1) 一分钟反馈(One Minute Paper

在检验学生进步程度时,无论是他们对教材的理解程度,还是反应程度,这都是一个非常高效的技巧。让学生取出一张空白纸,抛出一个问题(具体的或开放性问题都可以),给他们一分钟(或两分钟,但不能太多)时间回答。你可以提出类似这样的问题:约翰霍斯珀斯是怎么定义自由意志什么是科学实证’”,“一个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是什么?等等。使用一分钟反馈另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今天的课堂材料重点是什么?通过这种方法,就可以告诉你学生是否有按你的期望阅读材料。

(2) 疑点(清晰点)调查(Muddiest/Clearest Point

这其实是一分钟反馈的的一种变形,尽管你会给学生较长的时间去回答问题。你会问(在一节课的结束时,或中途的休息时),今天授课的疑点是什么或者你会问一个更具体的问题,例如:对于人格同一性这个概念你不清楚的地方是什么?

(3) 情感反应(Affective Response

这个和上面的策略的实施方法是类似的,但在这你要求学生陈述他们对一些课程材料的反应,例如说,要求学生提供对材料的情感反应或评价反应。很明显,这个方法仅适用于适合能够提出这个问题的科目(有些就不可以,例如,要求学生提供对脊椎动物分类的情感反应)。但是,对于像应用伦理学,尤其是分析一个理论分析的先驱者时,这是一个很有效的着手点。例如,在向学生展示各方理论家对凯欧克因博士的看法前,你可以先问学生他们的想法。在抛出理论前,可以先讨论出几个观点放在台面上,这样你可以帮助学生看文章里的材料,去探索他们自己的信仰。

(4) 日记(Daily Journal

这个技巧综合了上述三个方法的所有优点,且需要学生对课程材料进行深层次的讨论或反馈。你可以留出一部分课堂时间让学生完成他们的日记记录,也可以当成作业布置。这个方法唯一的缺点就是反馈不像一分钟反馈那样及时(你可以收集当天相关课程的作业)。但是这个方法(尤其是布置为作业后),你可以问更多复杂的问题,例如:如果你认为决定论是正确的,那么人类有自由意志吗?请解释你的答案或者你觉得凯欧克因博士的反应是正确的吗?约翰·穆勒会说什么?等等。或者你可以让学生讨论在主流媒体上出现与课程相关的主题,例如全面变暖,臭氧层等等,让学生去发现类似的主题并对这些媒体报道的科学研究进行讨论。

(5) 阅读理解测试题(Reading Quiz

很明显,这是一个强迫学生去阅读布置材料的一个方法。主动学习需要学生在到达课堂前做好了准备。阅读测试是一个测量学生对阅读理解很有效的方法(你可以测量学生作为读者的阅读能力)。甚至,在阅读测试中,通过提出相同类型的题目,你可以引导学生知道应该阅读材料中寻找什么。如果你提出这样的问题,艾斯美哈达(巴黎圣母院女主角)的眼睛是什么颜色?,其实你是想让学生去关注细节。

(6) 澄清停顿(Clarification Pauses

这在建立主动听课中是一个简单的策略。在讲授的课堂中,尤其是在陈述一个重点或解释一个关键概念时,停顿,然后(稍等一会)问是否有人需要再解释一次。你也可以在停顿的时候,在教室里走一走,看看学生的笔记,提一提问题等等。那些从不在班级面前提问题的学生可能会在你在班级里走的时间里向你提问。

(7) 学生反馈(Response to a demonstration or other teacher centered activity

学生会被要求写一段文字,以我学到了…”我很好奇…”开头。这会让学生真正去反思他们在老师的课程中学到了什么。这也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这个活动并不仅仅是为了娱乐。

2. 问与答的主动学习策略

大部分老师会用提问来找学生,并立刻了解他们的理解程度,这有些策略可以帮助我们改进我们的提问技巧,增加学生的参与度与理解能力。尽管有些技巧列出来后看起来显而易见,但我们遵循这样一个原则那就是越是明显的可重复率就越高。

(1) 苏格拉底问对法(Socratic method

与历史上最著名的的牛虻同名,这个技巧最本质的就是通过在课堂中提问,让老师测试学生的知识(布置的阅读作业,授课,甚至是课程材料在更大的一个环境中的运用)。典型的做法就是,老师会选择一个学生,向她提出一个问题,希望学生能够回答出来,但是如果那个被选择的学生无法回答老师的问题,老师就会问另一个学生,不断重复,直到老师得到理想的答案。这个方法饱受争议,有的人认为挑出学生(潜意识里其实是在羞辱他们,或者它正好迎合了班级里一小部分学生(就是那一小部分不管抛出任何问题都能够回答出来的学生)。此外,如果一个学生回答过了问题,他们就很长时间不会再聚精会神听讲,直到老师第二次再向他们提问。但摒除这些争议,我们依然认为苏格拉底问对法是一个很重要且有效的方法,下面提到的这些技巧,其实就是苏格拉底法的不同变形,且避免了它的一些短处。

(2) 等待时间(Wait Time

不仅仅是选一个学生回答问题,这个方式不同之处就是老师会等待一会再选择学生回答问题,等待的时间通常情况是短的(类似15秒),但是课堂上会显得有点漫长。很关键的就是你需要保证在你说开始回答前没有人举起手(或喊出答案)。等待迫使学生们去思考问题,而不是被动的依赖那些能快速回答问题的学生。当等待时间到了的时候,老师可以问是否有自愿回答问题的学生或随机抽一个学生回答。一旦学生明白了有等待时间且需要回答问题的习惯后,越来越多的学生会参与进来。

(3)  一个学生总结另一个的回答(Student Summary of Another Student's Answer

为了促进主动听课,在一个学生自告奋勇回答完你的问题后,让另一个学生总结第一个学生的回答。很多学生不大会听自己的同学说了什么,他们习惯去等待老师修改后说出正确的答案或再重复答案。让学生总结或重复别人的回答,可以促进全班同学课堂的主动参与积极性,也可以提倡学习是分享的理念。能够让学生去重复其他同学的答案,更多的学生会更加专注聆听同学间的声音。

(4) 鱼缸(The Fish Bowl

给学生一些指示卡,让他们写下与课程材料相关的一个问题。可以是他们对于课程材料还没有完全掌握的知识,或者问关于课本中的知识在实际中运用的问题。在课程结束的时候(或者在下一节课开始的时候,如果提出这个问题是被布置为家庭作业),学生可以将他们的问题放在一个鱼缸里。然后老师会从鱼缸里拿出一些问题,在课堂上给出答案,也可以让学生去回答。这个策略可以与其他的策略相结合(例如,和策略8,92结合)

(5) 学生出考题(Quiz/Test Questions

在这里学生被要求主动的去思考如何创建考试中的考题。这个练习可以布置为家庭作业,甚至可以进行自我评估(也许可以给额外的分数)。要求学生思考考试题目,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对课程材料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并对主要的主题进行深层挖掘,比较各种观点,应用高级思维能力。一旦学生建议的题目收集后,老师可以将他们作为复习课时的基础,以便构建最有效的题目。在讨论问题的时候,他们为了给出答案,会更加主动增强自己对课程材料的了解。我们也可以要求学生讨论针对同一个知识点的不同问题之间的难度系数有何差别,哪个更能有效测试学生的学习效果,题目的数目多少更加合适等等。

(6) 头脑风暴(Brain Storming

介绍一个主题或问题,然后要求学生回答。给学生一分钟的时间写下他们的想法,然后记录在黑板上。例如,在我们刚刚设计的单元中,什么是我们可能会遇到的安全(环境、质量控制)问题?就可以是工程类课堂上的头脑风暴的主题。

3.  促进批判性思维的主动学习策略

有时候,在抛出理论或几个相冲突的观点前,让学生对课程材料进行思考或讨论是非常有效的。首先,这个方法可以让学生建构知识前产生更多的信息和问题,其次,可以让学生学会评估不同方法之间的优劣。

(1) 理论前直觉测试(The Pre-Theoretic Intuitions Quiz

在老师上课时,学生会公式化记录所有东西,直到课后或课程结束的时候才问这些理论对我们来说有什么用处?为了避免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在课程开始对话题感兴趣,老师可以给学生做一个测试,让学生意识到并且可以评价自己的观点。举个例子来说,伦理学课程之初就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是非题进行思考,包括对于道德问题本身就没有正确答案那些社会认为在道德上正确的东西本身在道德上就是正确的等。在学生分别对这些问题作出回答后,可以让他们在与同伴或小组里进行讨论,讨论哪些他们是不同意的。这个策略可以用来比较学生在课前及课后对知识掌握程度。

(2) 难题/悖论(Puzzles/Paradoxes

为了得出学生在一个给定主题的直觉反应,最有效的一个方法就是给他们一个关于这个概念的难题或悖论,让他们尝试去寻找解决方法。让学生尝试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先给权威答案,这就使得学生在接触理论之时,可能能有一个更理性地思考。比如在科学领域,可以提供一些看上去与理论相背的实验数据,或者举一个恰巧能同时支撑两个相反理论的实例。

4.  分享与结对的主动学习策略

将学生分组有很多好处,可以让学生在小组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听别人的意见,锻炼他们的辩论能力,这样也可以省去团队的管理成本(将成员分组的时间,让团队组员磨合的时间等等)。而且,分组也让那些逃避参与的学生无处隐形,每一个人都需要积极参与。

(1) 讨论(Discussion

学生21组,让他们挨个回答问题或作为小组交流。这个技巧可以与上面提到的问与答批判性思维激励因素中的策略相结合使用。例如,在学生回答完那些社会认为在道德上正确的东西本身道德上就是正确的后,会要求他们比较各自的答案然后讨论为何他们有分歧。在科学课堂上,学生会被要求去解释老师刚刚讲解的一个理论后面的实验的数据。总之,在给学生一些指引后,再讨论会发挥最大的功效。

(2) 笔记比较/分享(Note Comparison/Sharing

一些学生在班级里表现差的原因就是他们没有很好的记笔记技巧。他们会全神贯注的听,但往往不知道该记什么,或者他们的笔记有漏洞,当他们为了学习或准备写论文去回看笔记的时候,他们自己也会感到迷惑。一个可以避免这个漏洞的方法就是让学生示范出好的笔记,并让他们去比较笔记。老师在课程中,说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后,可以停下来,让学生看彼此的笔记,在自己的笔记上补充漏洞。这个在导论课,或对非专业学生及特招的学生非常有效。一旦学生发现通过比较别人的笔记可以完善自己的笔记之后,他们会非常乐意在课外时间继续这个练习。

(3) 批改同学的作业(Evaluation of Another Student's Work

学生会被要求完成个人作业或一片短论文。在截止日期那天,学生提交一份给老师评分,还有一份给自己的同伴。这个可以在那天布置批改,或者可以让自己的同伴在学期中慢慢批改。每个学生都会拿到同伴的作业,根据作业本身给出建设性反馈,找出问题解决方法或语法错误的地方等等。这是一个可以提高学生写作非常有效的方法。

5.  合作学习练习

对于更加复杂的项目,三个臭皮匠要顶过一个诸葛亮,你会希望学生在三人或以上的小组里合作。合作学习建议学生在小组里帮助彼此学习。总的来说,异质群体的小组会更加好(考虑成员间性别、宗教、成绩),尤其是团队会在一起合作很长时间,也可以解决复杂的项目。但有些技巧会在那些自然随机组成的小组中取得很好的效果。合作的小组会激发大家问题解决,也可以避免学生并没有掌握所有要求掌握的技巧而带来的尴尬。

(1) 课堂上小组合作(Cooperative Groups in Class

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商讨,然后按顺序依次回答问题,再抛出一个深层次的问题,把任务分到各组,如此不断反复……在小组讨论后的一个合适的时间,让学生与班级其他的同学分享他们讨论的观点。(后续的讨论按照问与答下面的策略进行)

(2) 主动复习课(Active Review Sessions

在传统的复习课上,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回答。学生会花大部分时间抄老师的答案而非对材料就行深入的思考。在主动复习课上,老师抛出问题,学生在小组里合作解决问题。然后学生在全班面前展示他们的解决方法,讨论大家提出的解决方法之间的不同。

(3) 在黑板上演示(Work at the Blackboard

在很多习题课上(例如,逻辑或批判性思维),老师通常会去批改作业或通过解答问题本身教授一些答题技巧。但这不是一个最佳的方案,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练习会学到更多。若单单只是演示怎么答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让他们在小组合作去黑板上演算解决问题会更好。如果这里没有足够的黑板,学生依然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用纸和笔或如果软件允许的话,可以在电脑上进行运算。

(4) 概念地图(Concept Mapping

概念地图可以用来解释在课程材料中提到的概念或术语之间的关联。学生可以把不同的概念间用横线相连展示它们之间的关系以此来建立概念地图。在一个概念地图里,大部分的术语间会有多重关系。画一张概念地图,要求学生拥有辨识、重组信息的能力,同时能够将信息之间进行有效的联系。

(5) 利弊分析(Visual Lists

在这里学生被要求在小组中,制作出一个清单,比较观点并列出正反方的观点,可写在纸上也可以在黑板上,通过小组的合作会比个人做出的清单更加综合全面,这个方法是十分有效的。例如:当讨论功利主义(这个理论认为一个行为任何时候都是利大于弊,在道德上就是正确的),学生就可以列出所有(潜在)的这个行为的益处及弊端,然后讨论到底哪方占有更多的权重。而且制作出清单后可以帮助他们决定这个行为最后的有效性,从而对这个问题会产生的后果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在科学课上,在做类似大规模疫苗接种项目、核能源、消除含氯氟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等主题的时候,这个方法也会非常奏效。

(6) 拼图小组项目(Jigsaw Group Projects

在拼图的项目中,小组的每个成员会被要求去完成作业中的一个具体的模块,当每一个成员完成各自的任务时,所有的模块拼凑起来就是最终的项目。例如,学生在非洲地理课时,就可以每人分配一个国家,组成小组完成作业,每个组员需要去调查自己分配到的国家的经济、政治结构、种族组成、地形、气候、民俗等。当每个学生完成各自的研究后,小组就可以合并起来去完成一个综合的报告。在化学课上,每个小组里可以研究发电(核、矿物燃料、水力发电)的一个形式。当所有小组合并起来的时候,每个组都是了解一种发电形式的专家。接下来,他们就可以去解决怎样分配对每种方式关注度这个难题。

(7) 角色扮演(Role Playing

让每个学生去扮演一个角色。这样做,他们会对讨论的概念、理论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角色扮演的游戏可以很简单(例如:如果你在你家阁楼上藏了一个犹太家庭,这时候纳粹人来敲你家的门,你应该怎么办?),也可以很复杂。复杂的角色扮演可以采用游戏的形式(依赖于时间及资源),例如:学生在学习古代哲学的时候,有可能要求去重塑苏格拉底的审判,学生小组就可以用各种资源(例如,柏拉图的对话,斯通的苏格拉底的审判,阿里斯托芬的《云》),学生尝试在青春的腐败和叛国罪的这两项指控为苏格拉底做控辩双方辩论。每个组应提供目击证人(举例来说,仅限于在对话中出现的角色)去建立他们的案例,并为交互询问准备题目。

(8) 小组座谈会(Panel Discussions

当学生要求在全班面前做演讲或报告,小组座谈会是一个可以将所有人都笼络进来的一个好方法。每个学生小组都被分配到一个主题,并准备相应的演讲(注意:可以与上面提到的拼图的方法合并起来)。在观众提问前,每个小组成员都被要求去先做一个短的演讲。成功的关键就是在选题的时候应该小心,而且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指引保证他们能很好准备他们的演讲。另外观众也需要提前做好准备,可以分配他们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如果学生小组研究的演讲题目是能量的不同形式,你就可以让其他的同学扮演相关的环境学家、运输系统的官员、每日往返的上班族等等。

(9) 辩论(Debates

这其实是策略27的一个变形,若演讲的题目可以很容易的分成两个相反的观点,这就可以有效的组成辩论。学生被分进不同的辩论小组中,选择自己的立场,然后为支持自己那方陈述自己的观点。而另一方也会有机会去驳斥对方,时间允许的话,先发言的人可以就对方驳斥的观点再进行回复。这个形式除了能让学生学到教学内容之外,在培养辩论技巧上也十分有效。

(10) 游戏(Games

从字面上看,有些人可能会嘲笑在大学的环境内竟然有人会玩游戏,但有的时候,没有比这更好的教学方法了。尤其是,有些概念或理论可以轻易的通过这种方法解释清楚,而不适合进行讨论,一个游戏就可以将所有的信息都清晰的阐释清楚。例如说,当向学生介绍自然规律科学方法的概念的时候,很难通过授课向学生解释清楚科学作品的本质或归纳假设的不可靠性。相反的,例如在感应游戏上,按照裁判制定的自然规律的规则,当每张牌出现的时候,牌会相应地在序列里增加或消失。这样再问学生有没有发现自然规律,就可以随着游戏的进行,慢慢推导并验证当初的假设。

6.  应用与综合的主动学习策略

(1) 案例研究(Case Study

使用发生在社区、家庭、学校、行业或个体的真实故事来促使学生整合他们的课堂知识与现实世界的情形、行动和结果。

(2) 模拟(Simulations

学生使用技术(例如模拟程序),来获得对概念更深的了解。例如学生可以使用模拟软件来设计一个无线电天线来达成理解电磁概念的最终目标。

(3) 体验式学习(Experiential Learning

计划实地考察,让学生看到和体验在课堂上讨论的理论/概念的实际应用。

(4) 问题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

问题教学法就是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种课上,教师有意地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让学生提出学习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

(5) 项目式教学(Project-based Learning

通过项目的形式将学科体系中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划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教学项目,每个教学项目伴有一定的工作任务。 学生分工协作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项目任务,实现做中学的学习方式。 学生可以通过经历一个教学项目,接触多门专业课的知识点,并了解每个知识点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到支持作用,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专业知识内容学习的效率。

(6) 研究型教学(Research-based Learning

学生通过参加研究课题,探究学科知识,学习专业领域独特的研究方法,将探究的问题与指导教师的研究兴趣与领域内的研究热点联系起来,形成模拟学科及专业领域知识创造及传播的研究成果。研究型教学积极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并为学生提供将这些能力付诸实践的机会。

(7) 服务型教学(Service Learning

学生通过参加与专业或课程目标明显关联的、满足社区需求的社区服务活动,增强公民责任感,并获得相关的实践经验;同时也提高了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相关资源

1. PORTAAL课堂教学评价量规

PORTAAL是美国大学STEM课堂教学评价系统,可用于评价教师在课堂上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行为。研发者运用PORTAAL在欧美多所大学STEM课堂上观察记录多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表明:PORTAAL评分高的教师,表现出更强的教学能力,高分教师更频繁地使用PORTAAL评价量规的21个要素,更显著地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学生学业质量提升非常明显。

PORTAAL课堂教学评价量规(点击下载)

2. 主动学习使用注意事项

教师如何设计主动学习?设计主动学习活动当中需要注意哪些事项?本资源将提供一些非常具体的技巧,例如,主动学习的时间分配,如何让学生适应主动学习等。

资源链接:https://teaching.cornell.edu/fall-2020-course-preparation/active-collaborative-learning/active-learning

3. 第一堂课如何运用主动学习

中国的学生一般来说刚进入大学不太适应主动学习的方式,所以,为了让学生适应主动学习,第一节课程的设计尤为关键。如何在第一次课程当中成功帮助学生建立主动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本资源将提供实用的方法和技巧。

资源链接:https://teaching.cornell.edu/fall-2020-course-preparation/active-collaborative-learning/active-learning

4. 《如何促进主动学习与合作学习》

《如何促进主动学习与合作学习》介绍了27个实用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他们所学的内容,因而效果显著、影响深远。这些策略将学习的责任从教师转至学生,让学生承担起学习的重任。作者韦斯利·希勒(Wesley Hiler)是教育心理学专家、思辨研究专家,在美国多所大学任教,主要教授课程为教育心理学、思辨能力培养。论述思辨研究的著作;理查德·保罗(Richard Paul)是思辨研究专家,国际思辨研究运动主要负责人,已发表多篇与思辨研究相关的论文、出版多部论述思辨研究的著作。

资源链接:https://item.jd.com/12851378.html

5. 《深度主动学习——基于大学课堂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深度主动学习:基于大学课堂的教学研究与实践》致力于解决大学教育中从教向学转变的关键问题,阐释了重视学习质量与内容的深度主动学习。本书详细讨论了能生成深度主动学习的课程设置、课堂教学、评价与学习环境,为读者提供了提高大学教学质量的新视角、新理论、新方法。这对大学教师为适应社会发展而转变教学思维方式,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学习观具有启发意义,同时也对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教学创新实践、大学教师个体和群体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作者松下佳代(Matsushita Kayo)是日本京都大学教育学博士,京都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开发推进中心教授,专业领域为教育方法学、大学教育学,专注于能力、学习和评价为主题的研究和实践。

资源链接:https://item.jd.com/13299054.html

参考文献

[1]陈琦.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钟毅平. 认知心理学高级教程[M]. 安徽人民出版社, 2010.

[3]顾明远. 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M].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

[4]李学丽. 杜威的活动课程论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启示——三中心教育原则视角下[J]. 当代教育科学, 2010(4):3.

[5]Marton F , Saljo R . On Qualitative Difference in Learning. I - Outcome and Process[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76, 46(1):4-11.

[6]林银玲,叶信治. 论表层学习与深层学习——基于大学生学业评价制度改革的研究[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151-156.

[7]Paulson, Faust. Active Learning for the College Classroom.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