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围绕教学目标开展高效的教学

"围绕教学目标开展高效的教学"的素养概述

自教学活动产生之日起就有教学目标。对于“教学目标”这一概念的界定,直到20世纪才出现。1934年,美国著名教育家拉尔夫·泰勒(Ralph W.Tyler)提出泰勒原理,其首要环节即为确定教学目标,但泰勒没有对教学目标这一概念明确界定。学界对教学目标的界定大致有两类,一是认为教学目标是教学努力的方向,另一类认为教学目标是学生学习行为的预期结果。可见,教学目标既是教师教学的导航,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效的重要标准,对于开展有效教学是至关重要的。

“如何围绕教学目标来开展高效的教学”是每一位教师在执教生涯中长期探索的话题,而这个教学难题的重中之重则在于“教学目标”是否科学合理。换言之,高效教学之始是确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目标。传统教学的目标可能较为单一地源于教材和教学大纲,导致教学过程为简化为知识的传输过程,不利于学生能力、情感等方面的发展,制约着教学的有效性。现代教学模式下,提倡“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教育理念,教学目标应当是多元化的,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健全人格的养成等。基于此,本素养重点介绍如何在“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教育观的指导下设定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目标。介绍了经典的教学目标分类法:(1)布卢姆(Bloom)的教育目标分类法;(2)有意义的学习(Significant Learning)分类法;(3)可观察学习成果结构分类等。推出了一些实用的学习目标写作法:(1ABCD目标陈述法;(2SMART目标写作法;同时也介绍了一些当前教育领域流行的教学目标设计理念:(1)逆向课程设计;(2OBE成果导向教育。总之,对教学目标的精细化分类、使用行为动词来表达教学目标、注重目标的可达成性、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等方法和理念都将助力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方法与技巧

1. 制定教学目标须遵循的几个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既是教师施教的对象,更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的一切,因此,教学目标的设定必然要围绕学生这一主体展开。一方面要了解学生,学生的学情如何、认知水平如何、具有怎样的学习风格,这都是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需要提前考虑和参考的。

2)多样性原则:教学目标应当是多元丰富的,才能兼顾到学生在认知、情感、能力等不同领域的发展需求。

3)渐进性原则: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对教学内容的安排应当是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相应地,教学目标的设置也应当是递进的,教师应当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才能设置有梯度的教学目标。

4)开放性原则:教学目标不是刻板的东西,应该注重适时调整,这种调整体现教师的教学机智和弹性。

2. 目标设定应循序渐进、多元融合

学习目标的设定要符合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和学生学习的发展阶段,因此,循序渐进是教师在设定目标时需要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就是学习者学东西总是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这意味着教师设定教学目标也应该相应的把简单、低阶的目标放在前面,把复杂综合的放在后面。开展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估的时候,同样应该类似的安排。学习目标的设定还应该根据学生学习发展阶段,分析学生已经学到什么水平,对他而言最适切的学习目标应该定在什么程度。如果目标定的过低,教学对学生而言就会缺乏挑战性,浪费时间;定的过高,学生又可能因为缺乏学习“攀爬”的支架,而无法达成目标。另外,不论是一堂课还是一门课程,从培养人的角度来说都应该是一个完整的育人过程,因此学习目标应该是多元融合的。既包含对知识目标的识记理解,也包含对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还应该囊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树立。

3. 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主要分为三种,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针对这三类不同的教学目标,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知识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回忆知识的能力。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或出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兴趣,也可以将言语形式的知识转化成视觉形式或图画形式的知识,也可以通过设计类比性的学习材料,通过联系学生原有的经验来学习理论知识。能力目标,就是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例如根据某些公理,可以通过试验观察现象,或者通过组装调试,做出产品,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情感目标,就是要增强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注重发展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以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以此发展学生完整的人格。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沉浸式体验,或带领学生参观,通过亲历探究过程中增强情感体验,从而引起心灵的触动和感悟。这样受情景的影响,学生就会把形成的情感带入到学习过程中来,让他们对知识的思想内涵有了更深地理解,并从中受到良好地品德教育和美的熏陶。这种带入是无声的,是不依靠外力而而安城的,是学生自觉的、不由自主地行动,从而促进学生形成更加丰富的情感。

4. 利用目标中的行为动词设计评估策略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教师对教学目标中的行为动词有明确的认识与见解,才能准确表达教学的要求,进而在备课中有效设计教学策略开展教学。教学目标中行为动词的含义及作用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及评价教学活动是否达到目标的主要依据,所以有效解读教学目标的行为动词,有助于教师评估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一般会使用不同的行为动词,要注意行为动词的准确、明确、可测,所谓准确是指行为动词要与教学内容相匹配;所谓明确、可测是指行为动词所对应的行为或动作是可观察、可测量的,这样有利于后期实施教学评估。如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记住某个概念的定义,那么学生能准确复述出该定义,意味实现该教学目标;如是让学生能区分两个概念的差异,通过教学活动后学生能对两个概念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则实现该教学目标;如需学生完成一个建筑设计模型,那学生提交一份建筑模型作品后,意味实现该教学目标。

5. 尽早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著名教育学者约翰·哈蒂(John Hattie)在其著作《可见的学习》当中说:在课程开始前,简单地告诉学生他们将要学习什么,就可以把学生的成绩提高27%准确地告诉学生教学目标意味着学生更有方向,他们将更专注于学习任务。

与以前的课堂教学相比,现在让学生保持专注更困难。他们可能会玩笔记本电脑或者手机,因为那上面的内容更具有诱惑力。出于这个原因,让学生们先走一步,为每节课做好准备是很重要的。上课前,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目的,以及他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学习到什么,可以做什么。让学生知道学习如何与他们的生活相关,以及何时或如何使用所学内容。例如,如果是一个知识点,那么要告知学生通过这个知识点的学习,学生可以解答哪些问题,学生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

除了可以提前通过网络把学习目标给到学生,老师还可以在教学开始的时候,在幻灯片或黑板上显示这些信息,以便学生在上课时实时关注。当学生知道教学目标后,他们更有可能关注课程的重点难点。他们也更有可能自我掌控学习,更积极主动地学习。

相关资源

1.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具有两大特征:一是具有可测性,制定教育目标不是为了表述理想的愿望,而是为了便于客观的评价;二是目标具有层次结构。布卢姆把知识维度分为四个类别: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布卢姆又把认知过程维度分为六个主要类别,依次是记忆/回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以上是该书的主要类别,每个主要类别又都包括若干子类别,也是依次排列的。这样,目标由简单到复杂递增,后一类目标只能建立在已经达成的前一类目标的基础上,从而形成了目标的层次结构。

资源链接:https://item.m.jd.com/product/12437861.html

2.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

什么是理解?它和知道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理解是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我们如何知道学生达到了这个目标?在当前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情况下,我们怎样才能建设一套严谨的、有吸引力的课程体系,关注理解,注重学生的能力提升? 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中回答了这些问题以及其他一些相关问题。自1998年两位作者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UbD)这一理念引入教育领域开始,世界各地很多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应用了UbD框架。通过借鉴大量教师的实践反馈,两位作者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对UbD理念进行修订和补充,用于指导教育工作者的课程体系建设、评估和教学设计。

资源链接:https://item.m.jd.com/product/12054891.html

3. AI-OBE平台

AI-OBE提供教学过程管理与评学评教功能与咨询:

  • 以学生为中心,成果为导向,认证为抓手的专业建设持续改进
  • 培养方案、课程大纲、评价与教学活动持续改进
  • 预期达成毕业目标、课程目标、观察点,指标可逐项管理、计算、统计分析
  • 支持改进流程可视化跟踪、管理、修订,形成专业建设持续改进依据

资源链接:http://www.ai-obe.com/

4. 课程设计自学指南:如何设计课程以促进意义深远的学习

大学教师怎样才能学习、了解和利用这些新思想,新观念呢?这本课程设计指南给大家提供一个很好的参考。它旨在给大家介绍一套系统有效的课程设计程式,帮助大家学会怎样进行课程设计。表面上看,该指南使用的组分同其它课程设计模型使用的组分没有什么两样,但与其它模型不同的是,它不是一个线性模型,而是把相关组分组织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整合模型。在这个模型提供的诸多裨益中,突出的一项是它为读者提供了一套清晰的评判课程设计良莠的标准。有了这套标准,读者可以自行判定一个课程设计的质量优劣。

课程设计自学指南:如何设计课程以促进意义深远的学习(点击下载)

参考文献

[1]L.W.安德森.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40 年的回顾)[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L・迪・芬克. 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综合性大学课程设计原则[M].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                            

[3]Biggs J B ,  Collis K F . Evaluating the quality of learning : the SOLO taxonomy (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J]. Science, 1982, 239(4845):1231-1231.

[4]Savage T V, Armstrong D G. Visual frameworks: Teaching learners to process information productively[J]. The Social Studies, 1983, 74(6): 257-260.

[5]彼得·德鲁克, 德鲁克, 齐若兰. 管理的实践[M].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6]Doran G T. There’sa SMART way to write management’s goals and objectives[J]. Management review, 1981, 70(11): 35-36.

[7]拉尔夫·泰勒.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4.

[8]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格.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9]Spady W G . Outcome-Based Education: Critical Issues and Answers.[J].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chool Administrators, 1994.

[10]https://www.abet.org/accreditation/accreditation-criteria/ 

[11]Cumming A D, Ross M T. The Tuning Project (medicine)-learning outcomes/competences for under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 in Europe[J].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Edinburgh, 2008.

[12] AACSB. Eligibility Procedures and Accreditation Standards for Business Accreditation[S].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