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对学生寄予高的期望并确保成功

对学生寄予高的期望并确保成功”的素养概述

  教师的期望是否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答案是肯定的。从一系列经典的心理学实验中我们已知,一个人的表现会因他人不同的期望和关注而发生变化。当人们获得正向期望时,就会倾向于为了符合他人的高期望而付出努力;当人们受到关注时,就会倾向于证实自己的特殊性,值得被关注。这种预言的“自我实现”不只是因为主观的美好愿望,更因为它符合人性希望得到尊重和欣赏的需求,以及主观能动性驱使下个人能力的可塑性特点。

  由于老师担任着学习引导者的角色,对学生赋予高期望就尤其重要。老师对学生的高期望可以在课堂中通过教学行为表现并向学生传递,培养学生深度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为了帮助学生将注意力放在真正有意义的学习上,老师需要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注重学生的成长和进步而非暂时的学习表现,使学生在遇到困难或落后于人时不过分受挫,失去信心,将学习目标聚焦于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并在面对失败时能够坚持不懈,更乐于进行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运用高阶认知技能。

  老师对学生给予的高期望,除了在教学观、教学行为、学习环境中予以体现,还需要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落实,促成学生高阶目标的实现。传统教学设计往往使用分解式方法,分解教学任务和内容,不利于知识整合及迁移。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综合学习,老师可以采用聚焦真实任务的整体化教学设计。从有意义、完整的任务出发,设计学习的其他元素,设计适切的任务,提供必要的教学支持和指导。从而促使学生整合认知、技能和态度,学会更好地迁移所学,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对具备问题解决、创造力等高阶能力的人才需求。

方法与技巧

1. 认识智力可塑性,赋予学生正向的期望

  经过学习科学领域对大脑的长期究,智力可塑的观点已越来越得到证实。从生命的形成到成年,人脑都在有序的发展中,环境刺激和训练可以影响整个生命期的脑发育。研究发现,学习和脑发展之间存在双向互惠关系,学习通过相互依赖的神经网络发生,同时学习又持续塑造并重塑着神经联结。作为教育者,老师需要认识到大脑可塑的规律,意识到学习者的潜能,对学生充满信心。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和看法就像一面镜子,折射着学生的形象。如果学生感到老师认为他们有能力,信任他们,那他们也认为自己是有能力的,是值得信任的,学生就能建立起自我价值感,使自己为做得更好而努力。

2. 在课堂中通过教学行为传达出对学生高预期

  老师在对学生形成高期望之后,需要在课堂中采取一系列教学行为,使高期望能够传递给学生并对学生表现产生影响,以下是老师可以采取的4种教学行为:

  (1)气氛:教师采用言语或非言语方式向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气氛;

  (2)反馈:对不同的行为或学业反馈以正向的评价倾向;

  (3)输入:在教授内容的深度上进行延展,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

  (4)输出:给学生更多的回答问题机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

3. 理解认知规律,设计对学生有价值的学习目标和任务

  学习的有效发生需要学生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主动炼制知识的意义,掌握新的技能,形成新的思维模式,用以迁移和解决问题。在学习过程中,不同的认知活动紧密关联。对信息或知识的识记是形成理解及推论的基础,而记忆的目的又指向问题解决,知识只有不断得以使用和重塑,才能在记忆中巩固。因此老师需要帮助学生认识学习目标在真实生活中的意义,以对学生有价值的任务为导向进行教学。当学生认识到学习目标与其内在价值追求一致时,将会投入更多努力。在面临和真实生活相似的、多样化的任务情境中,学生能更好地进行知识、技能、态度整合的综合学习,并进行迁移应用。

4. 给出具体且具挑战性的目标,使其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

  在心理学家维果斯基(Lev Vygotsky)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中,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现有水平和可能的发展水平之间,即“最近发展区”。老师需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目标作为学生学习的向导和驱动力,在最近发展区原理的应用中有关键作用。具有挑战性的目标意味着学生需要通过努力去实现,需要在学习过程中超越已知,发展新知。具体、明确的目标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努力的意义,聚焦方向,定位学习预期,从而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并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提升自我认同和成就感,获得更多学习动力。

5. 营造“掌握目标”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关注“掌握目标”

  学生的不同学习成就目标将影响其认知行为和学习表现,持有“掌握目标”的学生关注于知识理解和能力提高,因此倾向对信息深度学习和长期记忆,即发生真正的、有意义的学习。而持有“表现目标“的学生关注于显得有能力或优于他人,这就可能导致其注重当下表现,忽视真正的学习发生,比如回避使其表现不佳的任务,回避问题。而学生的学习目标会受到所在学习环境的影响,因此老师需要特别注意在课堂中营造”掌握目标“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关注”掌握目标“。关于如何营造“掌握目标”的学习环境,老师可以从以下课堂维度进行:

  (1)重点关注学生的努力和学习过程,而非分数;

  (2)认可和表扬学生的进步、提升,而非取得高分;

  (3)引导学生关注学习过程,掌握更好的学习策略,而非应试策略;

  (4)当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挫折,发生错误时,应该让学生知道,这是学习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鼓励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非仅仅加以指责、批评;

  (5)向学生传达学习的真正价值在于掌握知识、培养能力,而非做到他人眼中的优秀;

  (6)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和优点,减少因和他人比较而产生的焦虑。

相关资源

1. 《人是如何学习的Ⅱ: 学习者、境脉与文化》

  文化境脉对学习有着重要而复杂的影响,本书分析了学习的动态发展本质,阐述学习类型的多样性、过程的复杂性以及主动学习的重要性。书中揭示有助于学习发生的个体及文化特征、教学条件、环境等作用规律,能够启发老师更好地设计学习条件和环境,最大限度地帮助不同境脉中的学习者有效学习。

  资源链接:http://product.dangdang.com/29323482.html

2. 《问题导向学习(PBL)指南》

  本书全面阐述了开展PBL的目标和基本要素,介绍在小组学习中成功运用PBL教学的主要步骤,对理解和开展PBL教学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资源链接:http://product.dangdang.com/22821715.html

3. 《综合学习设计(第二版)

  本书对掌握综合技能及专业能力的培训系统设计方法进行了全面论述。书中主张面向综合学习的课程方案应该包括四个元素:面向学习任务、呈现相关知能、提供支持程序和安排专项操练。书中提供了四元综合学习设计的十个步骤,并给出丰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对开发面向综合学习的课程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资源链接:http://product.dangdang.com/11078651913.html

4. 《掌握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开展教学活动的蓝图,强调系统有序、整体协调。本课程聚焦学生中心,教师促进的教学,着重于扶放有度,培育素养,实现迁移为本。“人是如何学习的”,“任务的设计”等课程单元,有助于老师理解认知规律,设计任务为主导的综合学习。

  资源链接: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icourse-1003595004

5. 《信息化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的发展深刻影响着教育教学变革,本课程帮助教师掌握信息化环境下各种教学模式的设计和应用技术支持教学。课程包含教学设计线索和技术应用线索两条线索,其中教学设计线索聚焦建构主义取向的项目学习,帮助教师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设计策略。

  资源链接: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0401ECNU011-1002142003

参考文献

[1] 霍克.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M].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4.

[2] 郑真. "罗森塔尔效应"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渤海大学, 2017.

[3] 车文博. 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M].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4] 彭聃龄. 普通心理学[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03.

[5] 丁蕙. 教师期望效应[M]. 湖南人民出版社,2015.

[6] 霍华德·加德纳. 多元智能[M]. 新华出版社,1999.

[7] 李明先, 李光翠. 霍桑效应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 2009(2):2.

[8][9] 科拉·巴格利·马雷特等. 人是如何学习的:学习者、境脉与文化[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10] 赛米. 问题导向学习(PBL)指南[M].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2.

[11] 杰罗姆·范梅里恩伯尔等,综合学习设计(第二版)[M]. 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